5月6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桂建芳的見證下,由省農科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共同研發(fā)的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技術在成都通過專家技術鑒定。這意味著,四川在全球率先掌握了瀕危物種川陜哲羅鮭的人工馴養(yǎng)繁殖技術并建成了人工種群,為今后的種質資源保護和自然種群恢復奠定了基礎。
川陜哲羅鮭是第四紀冰川時期孑遺種,也是中國特有魚種和長江上游重要的水產資源。歷史上,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水系均是川陜哲羅鮭主要分布區(qū)。上世紀60年代以來,受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川陜哲羅鮭的大部分棲息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分布區(qū)域明顯縮小、野生種群規(guī)模銳減。由于種群數(shù)量稀少,2021年,川陜哲羅鮭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009年,川陜哲羅鮭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其間,研究團隊從零起步,耗時十余年完成了川陜哲羅鮭人工馴養(yǎng)技術積累、驗證。2016年至2019年,研究團隊利用從野外收集到的川陜哲羅鮭受精卵,成功孵化子一代親魚。經過5年人工馴養(yǎng)后,部分川陜哲羅鮭達到性成熟。今年2月到3月,在崇州市雞冠山冷水魚科研基地和馬爾康市腳木足河流域魚類增殖放流站,科研人員多批次對川陜哲羅鮭開展人工催產。最終,通過創(chuàng)新受精卵孵化方式,獲得全人工環(huán)境下的3500多尾子二代初孵仔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